党史:解放战争 挺进大别山与三大战役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对中原战场有一说,谓之为“四水三山会中原”。四水:江、淮、河、汉;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要在这三山、四水之间创建中原解放区,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大别山。邓小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在鄂东和皖西战略展开。其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率领下,奉命挺进皖西,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金寨、岳西、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地。9月,刘邓大军经过激烈的作战和紧张斗争,建立了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了战略展开。
在刘邓的指挥下,我军机动灵活地运动歼敌。到了11月,刘邓大军在2个月中,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政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由此完成了战略部署。
在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同时,陈赓、谢富治集团向河南西部挺进,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十余个县城,在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调动了敌军8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以西有力地配合了刘邓的作战。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三个月大踏步寻战,歼敌2万余人,调动了敌军15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准备用于进攻大别山的八个旅,打乱了敌之军事部署,在刘邓以北扩大了解放区。
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棋子,均部署到位,在北黄河、中淮河、南长江、西汉水之间的中原地区,结成了一幅“品”字形状、互为犄角的有利的战略态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亮号角。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948年6月,虽然敌我军事力量对比起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兵员装备都有了改善,但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方面还居于很强的优势,并且有美国的强大援助。
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军事会议确定了战略收缩的方针,准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如果国民党战略收缩计划得逞,我军不仅丧失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而且国民党军队撤至关内或江南,将给我军之后的作战增加极大的麻烦。如此,则必然大大推迟解放战争的胜利。
重要关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认为,尽管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但机不可失,毅然决定趁敌人犹豫不决、尚未决定逃跑之时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每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前,不仅经过各位领导同志集体研究,各种不同意见反复切磋,而且一再征询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同他们商量。对于前线指挥员的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慎重、认真地加以研究后反复考量,大胆决策。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