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早稻集中育秧进展迅速
今年,鼎城区把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摆在全年粮食生产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加强技术服务,落实保障措施,促进了工作的顺利推进,该区早稻集中育秧进展迅速。截止目前,该区共落实早稻集中育秧点728个,秧田面积5099亩,其中软盘抛秧秧田面积4756亩,洗插秧田面积207亩,机插秧田面积136亩,现集中育秧播种面积4000亩左右,预计3月28日前可全部播完。
一、强化行政推动,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及时安排。按照省农业工作暨水稻三项关键增产技术推进工作会议的精神,该区成立了水稻集中育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元月29日,区长董岚召开了乡镇(场)主要负责人会议,对水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与各乡镇(场)签订了集中育秧工作责任状。区政府还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并对早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强调。二是搞好宣传。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等,广泛宣传早稻集中育秧的目的意义、补助标准和工作要求,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业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角度,引导农民接受集中育秧。在集中育秧点设立示范牌,在主要公路沿线张贴标语、挂横幅等,营造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调度。区长董岚先后多次对全区的早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专题调度,督导早稻集中育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经常到各乡镇(场)、村的集中育秧点,督导集中育秧面积落实和物资准备情况。区政府还组成督查组,就早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专题督查。3月14日、23日,先后两次召开早稻集中育秧工作调度会,以促进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技术服务,促进平衡推进
一是技术资料讲实用,重操作。组织农业专家,结合该区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编写了《水稻集中育秧操作规程》、操作明白纸、PPT培训教材等,对品种选择和搭配、浸种催芽、秧田整理等进行细化量化,力求早稻集中育秧技术实用可行,简便易学。二是培训指导抓普及,重关键。按照“三个高度集中、三个到位和三个不准”(即:时间高度集中、人员高度集中、精力高度集中;“一点两人”责任落实要到位、育秧物资准备到位、技术方案和育秧技术明白纸到位;技术员不准空档、育秧点面积和物资等核实不准走过场、技术上不准出现失误)的工作要求,成立了33个技术指导小组,包片包乡镇负责早稻集中育秧技术指导。今年2月以来,该区先后对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了2次集中育秧技术培训。各技术指导小组以村为单位对育秧主体和农户共开展集中育秧培训200多场次、1万多人次,印发操作规程、操作明白纸1万多份。三是协调服务讲实际,重落实。各乡镇(场)和村民委员会安排专人,负责早稻集中育秧工作的矛盾协调和综合服务。技术指导员积极履行“三员”职责(指导员、联络员、监督员),及时掌握各育秧点的工作动态、存在的问题等,每周星期一进行一次碰头交流,并将存在的问题向当地乡镇(场)和区领导反映,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三、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保障资金投入。除省财政补贴400万元外,该区财政还配套500万元用于早稻集中育秧,每亩早稻大田补贴达到90元,为早稻集中育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同时,安排60万元用于3个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安排20万元用于扶持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安排年度粮食生产奖励资金20万元,用于奖励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场)、种粮大户等。二是明确工作责任。该区明确早稻集中育秧行政一把负责制,并建立了区委常委联片,区级领导联乡镇,乡镇干部联村,村干部联组,党员联户的粮食生产责任机制,区级主要领导和乡镇(场)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办早稻高产创建和集中育秧示范片。按照“一点两人”的工作要求,每个育秧点明确了一个育秧主体、一名行政负责人、一名技术负责人。三是强化考核评比。为确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区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把早稻集中育秧作为粮食生产考核的主要指标,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实行严格问责,追究乡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制定了《2012年水稻集中育秧考核奖励办法》,对33个乡镇(场)的集中育秧指导小组进行评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