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实施农机化“四大提升工程” 促进现代农业转型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和重要途径,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省人民政府决定于2016至2017年在洞庭湖区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暨全国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作为全省8个项目县(市、区)之一,鼎城自承担项目建设任务以来,按照打基础、抓装备、促示范、强支撑的基本思路,已投入近25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农机装备、农机示范能力和支撑能力“四大提升工程”,加快实现生产方式、要素集成、农业形象、服务能力、体制机制“五大突破”,建成规模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农业、增值农业、生态农业和新农村 “六个建成”,促进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型。
一、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把广大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是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二、整合项目资源,建立多元补贴机制。一是加大购置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并继续争取区级财政对购置补贴的累加补贴。二是加大培训投入。把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手农机服务水平。三是提高生产补贴。加大对机插秧、深松整地等实施作业补贴的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大户调整水稻生产作业模式。四是提高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加大农机作业便道建设的投入。
三、扩大示范基地范围,引领农机化整体发展。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以农机化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使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引领全区农机化整体发展。同时,将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的创新点和支撑点,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鼓励农机合作社建设区域性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农机维修等服务中心,推行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四代一管、全程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性服务和农机维修、销售、培训等市场服务,发展“全产业链”服务。
四、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农机技术指导培训。加强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并且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加强沟通协作,组织技术培训、田间技术指导及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示范片分村各派驻一名育秧和农机操作指导员,推广统一的技术路线。抓好对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手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耕、种、收关键技术,农机具操作安全使用规范,农机维修保养常识。在农忙季度,组织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采取搭建流动宣传台、印发科普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农机技术的推广宣传。
2016年,该区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其中机耕率达到99%,机收率99.5%,水稻机插率22%,深松整地、水稻机插、秸秆还田与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70家,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 10.5%。涌现出一批粮食生产农业企业和新兴农机服务组织,形成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一条龙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模式,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加快实现 “五大突破”和“六个建成” ,促进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型。
“五大突破”:一是生产方式重大突破,让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成为主体经营形式;二是要素集成重大突破,农机农艺农户、良种良法良田集成组装、配套完善、集中运用,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农业形象重大突破,软件建设规范完善,形象建设鲜明突出,环境建设生态美观;四服务能力重大突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农机作业、培训、维修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建设;五是体制机制重大突破,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领导责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等制度体系。
“六个建成”:一是建成规模农业,推进粮油生产规模经营;二是建成装备农业。全区大型农机合作社达到70个,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三是建成技术农业。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打造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区、新技术推广应用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领先区;四是建成增值农业。农产品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全覆盖;五是建成生态农业,打造观光农业产业带;六是建成镇村一体化,突出示范带新农村建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