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鼎城要闻>详细内容

油茶生产惠万家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30 15:45 浏览次数: 【字体:

——来自“长寿油”之乡鼎城的报道

    油茶,在全球唯中国独有,是大自然的馈赠给华夏大地的瑰宝。油茶是一种常绿,长寿树,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一般栽后6到8年就能挂果,郁闭成林。油茶籽经加工后可以提炼出有益人体健康的稀世珍品茶油。油茶的种植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为特有资源和对人体的特殊功效,历来为皇家贡品,在明清年代尤为盛行。茶油也因其化学成分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被称作为“东方橄榄油”。

    鼎城,地处湘西北,是我省茶油原产区,这里土地肥沃,表土层下覆盖着深厚的沙砾土,保持旱涝无虞。鼎城油茶种植采用天然模式,不使用化肥农药,抱子怀胞,经历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仅吸天然养分,日月之精华,绿色环保,实至名归。又因鼎城处于沅澧水交汇处,水质优良,孕育出特有的富硒土壤,这种土壤生长出的植物能延年益寿,所以鼎城茶油又被称之为“长寿油”。

    鼎城,原名常德县,古称朗州。1988年县改区,全区现辖34个乡镇(场),总人口83万,总面积2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9万亩,林地107万亩,湖泊8万亩。

    鼎城现有油茶面积45万亩,在全省名列第5,全市名列第2,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9个。特别是前河片区的大部分乡镇,人们都有着种植油茶的习惯。过去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低产低效林较多,油茶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大,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为低效林。老油茶林的产油量每亩处在4到5公斤左右。全区茶油平均年产量处在2250吨左右徘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鼎城被列为全国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县。2012年“鼎城茶油”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2008年起,鼎城已累计高标准实施低产林垦复4.5万亩、新造优质油茶1.28万亩,初步形成了前河片区低改、后河片区新造的油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吸引各类公司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千亩以上新造基地5处,逐渐走上了“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林农参与”的良性发展轨道。唐家铺乡油茶低改示范片已成为全省油茶低改垦复的标杆,周家店镇油茶新造基地已被列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科技示范园。得到了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鼎城区连续三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油茶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政策引导  强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在近年油茶产业发展中,鼎城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区油茶产业发展,并明确由区人大一名正处级干部专抓油茶产业发展,同时成立了鼎城区油茶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2013年,鼎城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造以油茶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围绕油茶产业,推进土地流转和科技创新。对油茶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考核。支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品牌开发、包装和推广以及油茶产品的深度开发力度。规划到2020年,全区油茶林总面积达50万亩,年产茶油1.6万吨以上,发展油茶林下经济10万亩,实现整个油茶产业链年产总值达到50亿元以上的目标。鼎城区油茶办制定出《鼎城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唐家铺,长茅岭、周家店、丁家港四大油茶科技示范园。

    鼎城区委书记刘定青,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油茶产业发展工作。要求按照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的龙头产业的发展定位来打造油茶产业,要花大力气引进有实力的现代化大型加工企业,加大油茶产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好鼎城茶油的品牌。要牢牢抓住油茶产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品种改良、市场化运作等重要环节,积极培育油茶大户,科学进行推广,以公司加公司,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形成鼎城油茶产业化经营。分管副区长朱正权,区林业局局长贺盛福经常深入油茶生产乡镇现场办公指导工作。2013年鼎城区政府第29次专题会议通过了《鼎城区油茶产业发展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区财政共整合投入资金额度1300万元,对油茶新造与低改垦复分别给予400到600元每亩,200到300元每亩的补助,并对良种油茶种苗繁育实行补贴,明确技术推广与“鼎城茶油”品牌运营专项工作经费,设立乡镇油茶工作考核奖励基金。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油茶产业发展,鼎城区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热情的为茶油企业进驻鼎城投资提供林地流转服务,积极的为油茶产业融资提供林权评估服务。同时在全国发布了油茶产业招商推介书,对进入鼎城投资的企业与个人给予优惠与扶持。

科技支撑   不断提高油茶品质和产量

    依靠科技带动,提高油茶产业科技含量是鼎城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环节。2012年,鼎城在全省各县(区、市)中率先制定了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油茶种植技术作出了统一规范。在油茶低改和新造中,鼎城区不断强化科技服务。区林业局多次举办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培训活动,发放技术手册6000余份,为群众答疑解惑。实行林业技术员联乡制度,责任到人,推广良种良法,把技术送到山头块地,送入千家万户。全区成立油茶协会。为广大会员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共享技术信息,随时地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接受各类技术咨询。实行产、学、研合作。由中国林科院提供技术扶持,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与常农公司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在丁家港乡共建产、学、研基地。基地建设由享受国务院津贴,有十多项油茶产业生产与加工方面专利的硕士生导师管天球教授主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油茶栽培技术和经验。

    在今年的油茶林低改中,鼎城区创新工作方法,对低产低效的油茶林进行了“带状更新”改造,既通过按照一定的砍伐带宽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对保留带加强抚育管护,发挥边际效应,待新造林带进入初产期,再将保留带更新改造,达到分批次品种改良的目的,逐步实现良种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同时兼顾群众对眼前既得利益的顾虑,解决一次性全垦新造成本太高与新造后3-5年群众吃油难的问题。2014年4月17日,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来到长茅岭乡南阳陂村,区领导韩才渊、朱正权陪同,实地察看了油茶带状更新示范基地。

    长茅岭乡结合油茶新造和油茶垦复,创造性地进行带状更新,对低产油茶山以6米为间距,留1行老茶林,进行垦复;挖1行老茶林,新栽2行优良油茶品种“铁成一号”,待新造茶林挂果后,再对老茶林新造,预计5-8年完成整山的油茶新造,这样既能保证原有产量,又对品种进行了改良。邓三龙厅长充分肯定了长茅岭乡的油茶带状更新,要求长茅岭乡继续努力,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油茶产业之路,并力争在全省推广。

    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鼎城油茶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从第六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组委传来喜讯,“鼎城茶油”凭借味正香醇,不含胆固醇、不饱和脂肪酸量高达90%以上,油酸含量超过83%等各项优质指标一举夺得全省参展茶油品牌唯一金奖,为鼎城油茶再添荣誉。

    据鼎城林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的推介和宣传,通过招商引资,已有7家企业落实油茶造林8500亩,两大公司拟整乡推进油茶低改,4个企业表达了在鼎城投资油茶精深加工的意向。

企业联动  努力增加广大林农收入

    常德长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鼎城区一家知名的油茶生产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5月19日,由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杨雪清先生担任董事长,注册资金300万元。由于他们看准了油茶发展的市场前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湖南省油茶育苗发证企业。2011年先后被授予常德市油茶产业行业中唯一一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常德市林业产业企业。省级油茶产业专业示范合作社,拥有总资产5000多万元。今年,长岭农科又被授予国家级油茶产业专业示范合作社。

    几年来,常德长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开发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500亩,采用国内领先的“轻基质营养杯育苗技术”和“现代化弥雾系统”培育出了“铁城一号”、“常林系列”优良油茶品种,确保苗木嫁接成活率达到90%以上,油茶苗木上山成活率在85%以上,建立了从初栽到丰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体系,同时采用“大苗速生丰产改造低产油茶林技术”为常德低产茶油林改造提供了高产速生技术模式。

    据介绍,常德长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已在鼎城区长岭岗、周家店、丁家港、石公桥以及津市市灵泉乡、汉寿县毛家滩乡、临澧县佘市乡、柳叶湖开发区白鹤山乡等8个基地建立油茶高产示范园9020亩。高产示范教学基地300亩,在示范园区的建设中,该公司创建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的专业营运模式,基地的林农或油茶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和油茶苗木入股,生产的茶果由公司预定收购,2012年公司投资500万元在长沙浏阳市镇头镇基地油茶籽加工,可年产茶油5万吨。2013年1月,公司生产的“常德野茶油”正式上市销售。该公司还与中南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林科院开展了油茶深加工研究,2010年“全国茶粕制备植物源新农药‘螺枯威’技术开发与应用”,获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认定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农药已在株洲试产销售,并获准出口国外,在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有着良好的反响。

    目前,常德长岭农科发展有限公司20万亩地方优质油茶基地的战略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未来10年,他们将用深加工带动、创新互利多赢的发展模式,打造茶油“百亿航母”。优质油茶的生产将使成千上万的农户受益。

    除长岭农科外,鼎城区还涌现出了常农公司等一批油茶产业的生产大户,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进行运作。林地所有者用林地入股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合作社,合作社制订经营、管理办法,明确组织负责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所得收益依股份或者协议分配。还有的乡镇采取统造分管模式,前三年村委会统一筹集资金,统一栽种、统一管理,三年后由林农各自经营,收入全归林农所有,造林贷款由村委会统一向林农收取还贷。油茶生产的集约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他们热情地投身于油茶产业发展之中,从而走上致富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