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乡镇快讯>详细内容

不变的村庄 转变的稳定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29 15:59 浏览次数: 【字体:

    高堰岗村地处冲柳垸东端,与西洞庭农场交界,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人口1667人,一直是社情、民情复杂的边境村,2008年4月,高堰岗村支两委班子因为种种矛盾,人心混乱,上访不断,工作开展不下去,时任村支书黄元初提出了辞职,多名原任班子成员退出,村级组织几近瘫痪。

    2008年5月,余惠安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三年时间,高堰岗村的各项工作获得了诸多荣誉,特别是近两年做到了矛盾不出村,到区到市零上访。三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带着惊讶、带着佩服,今年6月,我们走进了高堰岗村,走近村支书余惠安,走近高堰岗村干部群众,经过座谈了解,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高堰岗村的变化,真正感悟到了不变的村庄,转变的稳定的深层原因。

 

一个优秀的领头人

    一级基层组织,一个领头人至关重要。今年45岁的余惠安,个头高大,肤色黝黑,言语不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着、实干,村里很多群众说:余支书是个干实事的人!有奉献精神!

    余惠安在接手支书时,面临的处境可谓举步艰难。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余惠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村里经常上访,号称“七常委”的七个老上访户,说:“我知道你们对村里的工作有意见,我理解。但是人心乱了,村里的发展越难办,都是乡里乡亲的,给我三个月时间,看看我称不称职,不称职到时不用你们上访政府,我主动辞职。”朴实的语言,坚定的语气,让这7个老上访户静静的接受了他的表态。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余惠安积极引资争项,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的发动工作,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投入资金180万元,硬化村级道路,清沟出淤,大堤护坡,维修更新排灌设备,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余支书为首的村支两委班子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现在群众说怪话的少了,提表扬的多了,上访的没有了,过去“七常委”的故事也成了一个笑谈。回顾这一路历程,余惠安不无感慨,现在的群众求发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了,村支两委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做点事,群众怎么会没有怨气,要求得稳定,首先是要用发展的硬道理去说服他们。

 

一支出色的维稳队伍

    原来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是基于过去的火车只有车头有动力,动车组之所以在速度上能超越一般列车,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

    高堰岗村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迅速扭转不稳定局面,靠的不仅是火车头,还靠动车组。这列动车组除了火车头还有5节车厢:村支两委班子、党小组长、组长、普通党员,卸职村干部。余惠安将每节车厢联合起来组成了一列有强大牵引力方向一致的动车组。每节车厢的每个成员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可能面对过去只有支书才能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但是他们都主动作为,力所能及的化解各种矛盾,小到婆媳吵架,大到征地动拆,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维稳队伍的建设远比我个人的作用要重要,因为农村矛盾的化解要靠村支两委组织,更要靠党小组长、组长、普通党员、卸职村干部对维稳工作责任感的加强,靠他们与群众形成的个人感情、邻里关系,血缘关系作用的发挥,这是余惠安对维稳工作一种深刻的认识。

 

一种健全的民主机制

    在高堰村,大事、小事都公开,这是最让群众服气的。

    严格坚持村务公开,这是该村健全民主机制重要的一环。村务公开提出了很多年,这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好事。但有些村不敢公开,不愿公开,或者是有选择的部分公开。自余惠安接任支书以来,村里一直坚持村务公开,规范了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时间,同时,应村民的要求实行按需公开。只有实行阳光的村务,群众才会给干部阳光的笑脸,高堰岗村实行村务公开以来应证了这句话。

    坚持民主管理治村,是该村健全全民主机制的核心内容,高堰岗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计划生育协会、民事调解小组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这些组织的职责作用挂在墙上,也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这些自治组织开展工作,让广大群众真正享有村级事务的管理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全村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民主化的轨道。

    社会发展了,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对村级事务参与,监督的要求也强烈了,要想村里做到长期稳定,落脚点还是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这是余惠安对做好维稳工作的又一体会。

    余惠安在今年村支两委换届中再次全票当选高堰岗村支部书记,但他依然很谦虚,对搞好村里的工作、维护稳定局面也一直充满着坚定。我们一行人充分相信,同时衷心祝愿高堰岗村在他的带领下继续驶向和谐发展的快车道,高堰岗村明天一定会更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