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口镇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朱 琨
中河口镇是一个位于鼎城区东北角的湖区农业大镇,总人口35000人,总面积10万多亩,其中耕地面积6万亩,水域面积6000亩。2002年,中河口镇充分挖掘水土资源优势,率先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经过10年的发展,中河口镇已成为市、区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农业形成了“6大基地+8家合作社+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建立了棉花、油菜、水稻、蔬菜、白瓜等大规模种植基地和鱼、猪、鸡等小型养殖基地;成立了棉花、油菜、蔬菜、水产、牲猪、家禽等主导产业农民合作社;形成了棉花—皮棉(短绒)、水稻—大米、蔬菜—冬瓜糖(腌制榨菜)、鱼—酱板鱼、鸡鸭蛋—皮蛋(咸蛋)、杨树—板材等农产品加工链条。农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粮、棉、油亩产量普遍高于其他乡镇,拥有本土种棉专家和一批种棉能手,推广了“菜—瓜—棉”、“稻—稻—鱼”等立体耕种模式。此外,还催生了800多人的农用运输队伍,成功打造出“中河甜瓜”、“中河皮蛋”、“日甘好蔬菜”、天嘉酱板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中河口镇农业在取得显著发展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中河口镇迎来了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政策对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业的扶持、省道S205的拉通、环洞庭湖治理工程的实施、受福标准蔬菜园区的建立及东北工业园项目的引入等等,这些因素将使中河口镇突破发展瓶颈,进入农业发展的快车道。另外,中河口镇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基地交叉隔断、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业不健全、产业链短、农产品滞销、管理水平落后、环境影响评估不够等等,这些不完善将会制约农业快速、良性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抢抓机遇,解决发展难题,加快走上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中河口镇面对发展趋势所做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及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从产业化农业到现代农业是对发展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是对农业更高层次的要求。根据现代农业要求,结合当前发展状况,中河口镇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是分析资源和市场条件,科学进行产业调整。调整产业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地域条件、传统产业及产业链联系等,引导形成“双芦片(优质棉、畜牧养殖)+中河片(蔬菜、瓜果)+复兴片(优质稻、家禽养殖)+南洲片(花木、水产养殖)”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调整产业类型,引导种植业在深度上提升,主打优质高效、绿色健康品牌;引导养殖业在规模上扩展,建立大型牛羊猪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实现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建立农产品储存、运输、包装体系,逐步发展农用服务业和农村休闲业。
二是认识合作社的集体公益性,加强合作社的监管与引导。合作社是一种将弱小的、分散的、同行业的农户集中起来,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共辟销路的群众自发性组织,这种群众的、自发的、以利益为连接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管大不管小、管产不管销等等问题。合作社对于散户、小户的作用不言而喻,即使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也起着协调和统销的艰巨任务。合作社是群众集体资源的凝聚,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开拓意识,合作社肩负着指导同行人生产、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伟大使命,提倡由村干部直接成立或协助产业带头人管理合作社,实现政治职能与经济使命相结合。
三是加快打造农业引擎,用园区经济带动农业发展。园区是产权高度集中、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园区不仅实现了规模经济,产生了品牌效应,此外还可能衍生带来旅游休闲收益。要加快建设东北工业园区,根据产业横纵向联系,合理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油脂加工厂、棉纺厂、服装厂、家具制造厂、生物制药厂、有机化肥厂等,配套发展农产品运输、储存、包装等农用服务业。要建好受福绿色蔬菜园,推进机械化稻作区、专业化棉作区、养殖园、花卉园等园区建设。
四是建立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实施政府大营销计划。由于人们对绿色、健康、原生态的追求,农产品大多直接面对消费市场,仓储物流完善、销售渠道稳定、市场知名度高这三者必不可少。主张镇村干部带头拓展消费市场,培养本土专业销售人才,并建立合理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提倡政府加大整个中河口镇的营销力度,当中河口镇成为“规模化、系统化、高科技、绿色有机、生态休闲”现代农业的代名词,那出自中河口的所有农产品都将贴上同样标签,享誉盛名。
最后,要实行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提升镇村干部管理协调技能,提高群众的市场经济与参与合作意识,加强产业带头人的横向交流与社会责任,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力度,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和劳动力资源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