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溪镇老科协分会:情系特困学生 夕阳奉献余辉
鼎城区灌溪镇科学技术协会老干部分会成立于2011年,最初只是简单的想借助离退休老干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前瞻视野,为灌溪镇工农业发展及本地专业户出谋划策。因为当年7月的一次“偶遇”,这群最低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老科协工作者们开启了精准护助特困学生的爱心接力。在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他们出于“莫当老牛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社会责任感,用一颗颗赤诚的心持续资助着灌溪镇一批又一批特困学生,老科协工作者们的爱心之火,也因此生生不息。
一、起因:七月里的一次“偶遇”
2011年7月28日,当时的科协分会会长谭久成再次回到窑顶村看望父老乡亲,赶到6队特困户曾么婆家时,还未进门就听到屋内有哭声,谭久成连忙跑进屋子,只见曾么婆的孙女曾玲正委屈的哭着,手里还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曾玲哭着说:“爸爸没有钱,大学读不了,将会毁了我一生,我很想读书”。谭久成看着通知书,心情十分沉重,从身上拿出了1000元钱交给曾么婆,说“让小孩去读书吧,读了书才有出路”。
今天只是碰巧撞见了这一个孩子,灌溪镇还有多少因贫困而读不起书的孩子呢?谭久成内心五味杂陈。很快,他便召集了科协分会会员们共同研究讨论如何解决灌溪镇“特困学生”的问题。这群老科协工作者们面临的关键问题,便是资金难题,当时政府资金紧张,无法一次性资助全体特困学生,他们决定利用灌溪工业发展企业集群的优势,向灌溪镇各大小企业募捐。
二、募捐:全员出力、广泛发动
经过集体研究讨论,科协分会在全镇范围内统计摸底了因病、因智、因残和孤儿特困学生人数及具体情况,发现共有60余名学生只有在社会资助下才可能完成学业,实现“教育脱贫”。随后,科协分会制定了募捐的详细方案,规定爱心资金归镇财政统一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并向灌溪镇党委政府申请汇报。
在党委政府的同意下,这群老科协工作者们顶着夏日酷暑,纷纷来到企业各厂,向企业家们讲述特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再将爱心人士统一集中到政府会议室进行公开透明的募捐登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科协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下,灌溪镇先后有35个单位、9位爱心人士捐献资金40余万元。
三、帮扶:让爱心事业日益精准规范
2019年4月,老科协工作者们早早地便开始了每年一度的特困学生精准帮扶调查。
这一年,他们加入了鼎城区教育基金会,每年获得助学专项资金10万元。
为了规范帮扶工作,灌溪镇科学技术协会老干部分会规定,必须由村(居)、学校等单位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广发宣传发动,由学生本人填写申报材料,村(居)和学校确认后再将名单及材料上交至科协分会。为了防止出现纰漏,老科协工作者们更是根据名单入组到户走访、调查座谈,一个一个学生比对初定是否合格。最后,在村(居)和学校盖章认可、科协分会确定、党委政府批准的规范流程下,实现对特困学生的精准帮扶。2019科协分会扶助的67名特困学生中,有24名(35%)是因重大疾病造成特困,剩余18名(26%)因家庭离异,16名(23%)因智障家庭,孤儿和其它9名占16%。
从2012年至今,灌溪镇科学技术协会老干部分会先后精准扶助特困学生447人次,其中小学生191人次、中学生183人次、大学73人次,扶助资金达39万多元。
四、成效:爱心之火,生生不息
老科协工作者们8年连续不断的扶助已初见成效,灌溪镇再也没有出现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的学生。而接受资助的孩子中,已有11人大学毕业,走出学校回报社会——白马村2组的孩子潘丽艳,因父母重病致贫,在科协分会长达5年的帮扶下,已从长沙医学院毕业读研深造;铁山5组孤儿黄媛,父亲去世,母亲出走,爷爷、奶奶也早已不在人世,如今也科协分会的帮扶下从杭州学院毕业参加工作。
从2011年到2019年,老科协工作者们从零开始,调研、走访、申请、落实,再冒着高温炎热亲手将扶助款送到一个个特困大学生手中。当时的老会长如今已72岁高龄,现今的李华湘会长又继续带领老科协工作者们,用自身余热传递着正能量。他们将为灌溪美好的明天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继续把这一被群众喜闻乐见、契合社会需求的爱心事业传递下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