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镇: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 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十条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铺开,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对于推进“ 乡村振兴专项提速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用“人民至上”的理念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了谁、谁来做、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懂得“三衣”“三衣”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乡村振兴,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把农民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角” 位置。要看到,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只有把衣民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才能从中受益,乡村振兴才可持续。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区委总结提出的“党建引领、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乡贤赞助、协会管理”白乡村振兴“鼎城经验”之所以能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关键的一条就是充分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等靠要”的问题。
二是要用真抓实干的作风落实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要打赢乡村振兴这场硬战,基础在干、关键在人。前不久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落实好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就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指导作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切实发挥广大基层干部主力军的作用,坚定不移投身乡村振兴战路主战场,自觉在攻坚克难中担当尽责。发挥“说干就干、干就干好、雷厉风行、争先恐后”的优良作风,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三是要用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脱贫的进度比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脱贫攻坚8年历程,伟大的党团结带领伟大的人民披荆斩棘,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山头”,将一位又一位贫困户拉出“贫困沼泽”,实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件事情接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就一定会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演绎出更多山乡巨变的精彩故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保持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在新征程上合力铺展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