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鼎城区2017年粮食生产分析

2018-01-22 08:47 信息来源:常德市统计局
字号:【

2017年,全区早稻收获面积80.52万亩,平均亩产349公斤,总产28.10万吨;中(一季)稻种植面积4.86万亩,平均亩产481公斤,总产2.38万吨;晚稻种植面积85.97万亩,预计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产36.11万吨;旱杂粮种植面积17.25万亩,预计总产3.88万吨。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8.69万亩,比上年增加1.85万亩,增0.99%;总产68.27万吨,比上年增加1.08万吨,增1.61%。今年来,鼎城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按照稳总产、提品质、效益的工作思路,积极转方式、强保障、重服务,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效果。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1、强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区长任组长的粮食生产、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和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粮食生产工作,出台《关于做好2017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区级领导包乡镇(街道、场)、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和党员包户的粮食生产工作责任制。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制定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和《鼎城区发展高档优质稻生产奖励扶持办法》。区农业局抽调专人集中办公,负责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和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作的日常工作。每个乡镇(街道、场)分别成立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粮食生产和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辖区的粮食生产和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区域布局、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协助开展订单生产和产品收购等。区农业局组建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粮食生产、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高产创建和高档优质稻生产的技术决策、技术指导,今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场次、12000多人次。3月7日,区政府召开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将今年的粮食生产、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优质稻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指导性计划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场),并与各乡镇(街道、场)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5月3日、6月15日、7月3日、8月4日、,区政府先后召开4次专题调度会,推进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和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区长朱金平、副区长王直华等区领导先后多次专题调研;区政府先后组织开展4次粮食生产专题督导。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区级财政全年投入3080万元,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其中:投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资金600万元、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资金200万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资金120万元、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资金350万元、农作物农药使用零增长推广资金150万元;扶持粮食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资金400万元,奖励扶持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资金800万元,安排粮食生产救灾补损资金400万元,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励资金60万元。三是严格兑现惠农政策。严格按政策要求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三项补贴”兑现过程中积极主动、信息真实准确、增产效果显著的10个先进村进行评选表彰,每村奖励1万元。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承保和理赔力度,全年水稻承保率达90%以上,特别是将是否参加种植业保险纳入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奖补的验收标准,降低了农民的生产风险。加大监管力度,深入推进“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题整治力度,对各项补贴资金和涉农项目的申报、拨付、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接受举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今年来,共查处“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5起,依纪依规处理6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稳总产,抓住关键环节。一是抓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在全区17个乡镇、2个街道、1个场、142个村,38个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共参与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6.7982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农委下达的6万亩任务。通过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示范带动全区早稻抛秧栽培58万亩、机插秧20万亩,全区早稻直播控制在2.5万亩以内,为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压单扩双”、增加水稻复种面积、降低生产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坚持杜绝耕地抛荒。区政府将耕地抛荒纳入粮食生产考核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乡村组三级的工作责任,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大户流转、代种代管服务等多种措施,有效杜绝了耕地抛荒现象。三是稳定发展旱杂粮生产。按照因地制宜、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今年,全区春收粮食作物6.05万亩,总产1.3吨;种植玉米5.47万亩,种植豆类4.31万亩,其中,结合救灾补损,改种补种秋玉米、秋大豆等旱杂粮0.4万亩。全年旱杂粮种植面积17.3万亩,总产3.88万吨,比上年增加0.42万吨。四是积极开展救灾补损。6月下旬至7月2日,鼎城区遭遇2轮暴雨和特大暴雨袭击;7月上旬至8月上旬,全区又遭遇长时间持续干旱,对粮食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区农业局组织6个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到受灾重点乡镇开展灾情调查和救灾补损技术指导。各乡镇(场、街道)组织干部群众,积极转移人员和财产、抢排积水、修复损毁设施、清理受灾作物、准备赶种补种生产资料等,有序推进救灾补损工作。全区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抢排积水21万亩,清理护理受灾作物8.5亩,赶种晚稻苗4000亩(折算大田),赶种改种其他作物0.4万亩,挽回粮食损失2400吨。投入劳动力2万多人、资金40万元,浇灌农田2.4万亩,挽回粮食损失320吨。

3、提品质,提升粮食品质。一是大力实施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区农业局制定《鼎城区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作方案》,在全区建立10个高档优质稻示范片,其中谢家铺镇、韩公渡镇、周家店镇为高标准万亩示范片。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鼎城区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确定10个高档优质稻品种,鼓励稻米加工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建立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对集中连片、订单生产的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按每亩50元的标准奖励扶持;9月下旬,区农业局组织6个验收小组,对高档优质稻基地通过现场实地验收后给予奖补。目前,全区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与8个粮食加工企业和4个水稻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38.56万亩,超额完成省农委下达的36万亩任务。精为天生态粮油、勇福米业、兴粮农业等企业的5个优质稻米品牌创建正在申报之中。二是全面开展“早加晚优”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以加工型早稻、高档优质晚稻新品种为主,配套组装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在全区建立“早加晚优”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10个、千亩示范片22个,在22个乡镇(街道、场)落实早加晚优创建面积50万亩(加工型早稻10万亩、高档优质晚稻40万亩)。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的示范带动,全区早稻加工型品种覆盖率达80%,晚稻高档优质稻覆盖率达55%,配套技术应用率达100%,为全区水稻夺高产、提品质、增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加强稻米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切实加强产地环境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监督巡查、抽样监测、执法打击力度,确保稻米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全区建立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今年来,组织农资打假成员单位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8人次,检查农资市场22个、农资经营门店462家、农资产品135批次,立案查处农业投入品案件11起,结案5起,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4、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规模经营。一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月13日~15日,区农业局组织开展种植意向和春耕备耕调查。2月17日,区农业局召开“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2月下旬至3月初,鼎城区农业局组织相关人员组成6个小组,进村入户对种粮大户开展走访调研。通过一系列调查调研,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以高档优质稻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破解种粮效益偏低的难题。根据全区水稻生产功能区布局,打造7个相对集中连片的高档优质稻示范片区,实行“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模式、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指导服务,实行一户一种、一片一种,避免不同品种插花种植,防止稻谷混杂,确保优质高产高效。今年,全区种粮面积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5592户,流转耕地面积50.543万亩,较去年增加655户、15.2756万亩;现有粮食产业专业合作社122家、从事粮食产业家庭农场568家(已享受省级家庭农场补贴266家)。今年,我区十美堂镇常宏农机专业合作社32家农机合作社获评全省“两个百千万工程”省级农机示范社;周家店镇种粮大户胡传宏、十美堂镇兴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全省大规模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7家省农委认定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69.69万亩(早稻、一季稻31.45万亩,晚稻38.24万亩)。7月14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全体在职人员在杨孚初站长的率领下赴鼎城督导检查农药零增长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园建设工作;9月25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李有志教授、校长符少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水稻栽培)岗位科学家邹应斌教授和中国农科院侯昌林研究员、江西省农科员植保所李湘民研究员等专家一行,来鼎城区谢家铺镇,现场调研指导鼎城区农药零增长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园建设。认真实施环洞庭湖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工程,从机耕、工厂化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粮食生产全过程,示范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2017年,全区106家农机服务组织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在谢家铺镇、十美堂镇等10个乡镇,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区20万亩。今年,全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85.3%,其中机耕100%、机收99.8%、机插51%。三是大力推进绿肥生产。2016年,全区绿肥种植面积13.5万亩,平均亩产鲜草1500公斤;2017年,全区计划绿肥种植面积18万亩,年初已将指导性计划任务下达到各乡镇(街道、场),计划在周家店镇、花岩溪镇、草坪镇等3个乡镇建立绿肥(紫云英)高产示范片3个,示范带动全区绿肥生产。目前,10月已完成紫云英播种。

4月19日,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环洞庭湖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提升工程现场会参观了鼎城区谢家铺镇机插秧现场,戴道晋副省长出席会议,对推动我区春季农业生产和提升全程农机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6月7日,省农委督查我区优做做强湘米产业工作,对我区创新奖励扶持机制、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等情况在省农委《湖南农业农村工作》中进行了通报表扬;9月12日,省农委邹永霞副主任率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孚初、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张政兵、省粮油处调研员钟武云等,来鼎城区督查调研粮食生产和植保工作,对我区粮食生产、农药零增长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园建设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3月22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率农业部财务司、中国保监会财险部相关负责人一行,来鼎城区调研农业保险工作;7月27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现场会在鼎城召开;9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尚福林率调研组来我区,就“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开展实地调研。张桃林副部长、陈锡文副主任和参加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与会代表,先后视察了鼎城区谢家铺镇等乡镇的粮食生产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场,对我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7月,在全市粮食生产考核中,鼎城区名列前茅。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粮食规模经营进展较慢。2017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为43.2%,流转土地中的“插花”现象仍然较普遍,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还有等进一步加大力度。

2、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受农村劳动力减少、雇工价格和机械作业费偏高、稻谷保护价降低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效益偏低,部分种粮大户支付土地流转费之后所剩利润无几。特别是异常气象灾害发生,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3、产业化开发力度有待加强。主要是受品牌开发、新产品研发、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稻米企业做大做强难度较大,制约了稻米产业化开发。

三、明年工作思路

2018年,鼎城区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做优做强常德香米,提升粮食产业效益,促进粮农持续增收。全年计划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9万亩,总产7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0.31万亩、1.53万吨。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档优质稻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增加经营主体收入为目标,实行“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订单生产,集中连片建立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常德香米”,推进高档优质稻产业快速发展。以精细化、特色化为导向,结合鼎城旱杂粮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甜糯玉米、杂豆等特色粮食产业,促进鼎城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丰富粮食品种,满足社会需求。

2、加大技术服务力度。结合鼎城实际,突出绿色、高产、高效,搞好早稻加工型品种和高档优质稻新品种与新技术配套组装,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加强农业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的预警工作,认真搞好抗灾避灾与救灾补损,确保不因灾害导致耕地抛荒、农作物减产减收。严格按照高档优质稻生产技术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全程蹲点服务指导,确保晚稻生产高产高效;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协调指导企业搞好高档优质稻谷收购、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促进农民、企业共赢。

3、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乡镇粮食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足额兑现粮食生产各项惠农政策,整合相关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创新粮食生产奖励扶持机制,激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粮食生产工作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