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计划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科技局的正确指导下,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争先进位,科技指标总体上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园区外科技工作成绩超出预期目标。
1.从发展指标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8.25亿元(园外19.56亿元)。二是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近19.4亿元(园外1.61亿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登记235件(园外90件)。三是规模以上工业有研发活动占比89%(园外除13家已停产的园外外,研发活动实现了全覆盖)。四是达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件(园外5件)。五是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1家(园外39家)。六是申创省级创新平台1家(园外完成)。七是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资金2003.5万元(园外争取1385.5万元,含研发奖补1103.5万元)。八是发放科技贷款5817.2万元(园外700万元)。
2.从工作成效看。一是全面落实宣传培训。全区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团累计开展集中培训40余次,培训农民超6000人次;成功举办了“走进科技、你我同行”科技活动周;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赵晋民在省科普讲解大赛中获优胜奖。二是扎实推进惠企服务。以“三送三促”科技大走访活动为契机,集中走访企业93家,召开座谈会23次,开展惠企政策培训2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27个。三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园区外企业贡献税收总计约3770万元。带动就业人次100余人次。园区外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常德市神凤禽业有限公司和精为天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2名高校毕业生担任企业科技助理员;湖南亿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湖南文理学院和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提供大学生实习基地。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省政府第一次全会精神“打好六仗”等对科技创新都做了重要部署。区科技局将深入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全面落实科技政策措施,积极争先创优,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服务鼎城高质量发展。
1.强化创新生态建设。一是加强科技工作统筹调度。以区政府名义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政统筹、科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实施的全新工作格局。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衔接,争取上级领导重视。二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积极组织参加2023年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全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投入创新的浓厚氛围。
2.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一是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工作体系,既要让领军型科技企业“顶天立地”,又要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全力实现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二是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快企业研发奖补政策的申报核定,确保奖补资金尽快拨付到位。三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适度增加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风险池资金,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优化服务质量,扎实做好放贷工作。
3.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优化潇湘要素大市场鼎城工作站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积极引导企业与各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有效助力企业成果转换,2023年力争完成产学研合作签约30项以上。二是落实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加大对全区技术市场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技术合同登记制度。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对接,及时摸清市场底数,不断梳理总结,查漏补缺,扎实推进,高标准完成市局下达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度目标任务。
4.强化创新人才引培。一是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主动对接省“三尖”人才计划和“智汇潇湘”人才行动,积极争取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力争培育1个企业创新团队。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二是用好本地人才创新资源。拓宽“教授博士沅澧行”活动参与面,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组织多形式技术对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着重从项目支持、平台建设、奖励推荐、创业服务、产学研对接、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大支持服务力度,围绕农业科技特派员赋能水稻、油菜、猕猴桃、油茶等特色产业,力争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个以上。四是加强专家服务团工作。引导专家服务团积极有效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优质创新项目,以点带面,推广先进技术,打造优势产业。完善对专家服务团工作的考评,落实补贴,务求实效。
5.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快引进合作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省内“双一流”高校合作,做好对接。积极申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一链多平台”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多维度推进双创载体建设。依托四大千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双创载体,辐射带动全区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星创天地协同发展。培育并申创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家以上。三是优化研发平台建设。加大现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提质增效力度,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力争承担省级科技项目(课题)1项以上。
6.强化创新服务水平。一是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定期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服务,全方位推进高企申报、科小评价入库、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加强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过渡,力争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9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高新技术产业值同比增长率呈正增长。二是深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积极配合参与省、市科普讲解大赛等群众性科普活动,争取参赛选手与获奖层级量质齐升,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