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2月3日在常德市鼎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常德市鼎城区财政局局长 刘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压、降、争、增、保”五字方针和“全力抓收入、大力压支出、倾力保运转、极力推项目”要求,严格落实过“紧日子”各项措施,大力压减各项支出,多方筹集资金兜牢“三保”底线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基本平稳。全年预算收支预计情况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1.收入执行情况: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3563万元,同口径比上年(下同)减少3882万元,下降1.4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1068万元,增加23279万元,增长13.09%;上划收入完成72495万元,减少27161万元,下降27.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34748万元,增加10077万元,增长8.08%;非税收入完成66320万元,增加13202万元,增长24.85%。
2.支出执行情况: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02224万元,增加35140万元,增长6.20%。剔除上级指定专门用途的专项和上年结转支出243927万元,地方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完成35829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11%。
3.收支平衡情况: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068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415616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68064万元,加上年结转收入100010万元,加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286万元,加调入资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其他调入)4829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85133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2224万元,加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及其他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2564万元,加上解支出48508万元,加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93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70922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转下年支出142108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2022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0557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5882万元,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76600万元,加上年结转收入12337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185376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2804万元,加上解支出175万元,加调出资金(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32519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17549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转下年支出9878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2022年,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69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4万元,加上年结转收入3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103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万元,加调出资金(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96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1003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转下年支出2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
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共完成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7466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4189万元、财政补贴收入50059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81761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78509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5705万元,加上年结余79721万元,年终滚存结余95426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省市财政结算尚未办理,届时再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从今年的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总体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攻坚克难,全力抓收入稳增长。一方面,立足“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推进财源建设,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推进五好园区建设,支持园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力培育骨干税源企业。严格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全年落实留抵退税8.1亿元。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扶持专项资金,全年共为110家企业申报18个项目,资金超过1亿元。另一方面,强化征管部门责任,加大重点行业、骨干税源企业和纳税大户的监控力度,提高对小额零星税源的管控水平。全面开展综合治税,查补税款6673万元。加强非税收入稽查,督促相关单位加大执收执罚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2.节支控支,大力压支出保平衡。一是预算编制从严从紧,按照“能压则压、能减尽减”的原则进行压减,并在后续的预算调整中再次对可延可缓的项目进行清理,大力压减区级专项支出。二是执行环节严审严控,对单位运转经费实行总额控制,控制额度在上年实际执行数的基础上压减10%,并将确定的控制额度分别嵌入预算内和财政专户指标支付环节,限额内正常支付,超额立即止付。本级财力原则上不新增安排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需安排支出的项目,优先从部门专项、上级专项、单位非税收入拨款中整合解决。严禁部门预算单位向非支出责任单位拨款。三是严管政府投资项目,未确定资金来源的项目不评审、不开工、不采购。
3.坚守底线,倾力保运转惠民生。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财政部门科学统筹安排,合理调度资金,坚守“三保”底线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兜牢“三保”底线。全年拨付保工资资金20.12亿元、保运转资金1.43亿元、保基本民生资金18.9亿元,有效保障人员工资、单位低限运转和落实基本民生政策。二是建立民生支出保障清单。全面梳理各项民生支出项目,精准测算,科学调度安排,及时有效保障。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629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工作,推动稳岗就业。安排资金12342万元,积极做好公共卫生、计生扶持、基本药物改革相关经费的拨付,及时打卡发放老年乡村医生生活困难补助。疫情期间,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患者救治、医疗和防控物资采购、落实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等。拨付资金9480万元,落实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政策,做好维护各类涉军重点人群的社会稳定及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2.1亿元支持红云学校、斗姆湖学校、许家桥公立幼儿园和蒿子港公立幼儿园的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安排资金支持惠民演出、文物保护、文明创建等工作,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及时足额核拨各项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经费2亿元,推动我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安排城维资金5000万元用于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四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年投入资金6.7亿元满足农业、水利和林业等事业发展,其中:投入资金5.9亿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水利设施等,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投入资金0.84亿元,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等。
4.主动作为,极力推项目争支持。一方面,财政主动协助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2022年,全区争资共完成37.9亿元。同时全力配合发改口及各部门项目的申报入库,确保了项目入库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做好做实债券资金的申报入库,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库的储备,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协调对接,全力用好金融工具,争取专项债券7.66亿元。
5.多措并举,推动财政管理水平提质增效。一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按时上线、正常运行,财政基础信息管理更准确,部门预算更精细,国库集中支付更流畅,项目库管理更科学。二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单位整体绩效目标和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两个”全覆盖,对单位整体支出及专项支出实行“三年一评”,评价结果在区人大常委会上进行报告和票决,结果得到有效应用。三是强化财政职能监管。进一步规范财政评审行为,全面推行信息化评审,实行 “三级审核”制度。全年完成评审项目387个,送审金额23.6亿元,审定金额20.79亿元,净审减金额2.81亿元,综合审减率达11.91%。严把信息化工程评审关,大力削减区级信息化建设经费。加快推进闲置资产处置的相关工作,全年完成处置收益3.35亿元。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新建采购管理平台,实现政府采购全电子化流程,落实各项采购扶持政策,全年共实施政府采购项目621项,完成实际政府采购资金23644万元,节约财政性资金1130万元。开展财政秩序专项整治,开展了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政府过紧日子、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强资产管理、规范国库管理、防范债务风险、涉农补助资金管理等领域整治,保障财政规范运行。四是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坚持防化债工作月例会制度,专题研究防化债工作。积极推进“六个一批”工作,缓释债务风险。加强债务预警监测,加大降息减债工作力度,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控制融资成本。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部门攻坚克难,战胜了不少困难和挑战,财政运行基本平稳。2023年,财政形势将更加严峻,主要为:一是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三年疫情,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三保”支出、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区级可用财力十分紧张,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二是债务包袱日益沉重。虽然目前我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由于我区债务基数较大,目前已进入偿债期,偿债压力大。三是财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三公经费”管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惠农惠民补贴资金监管水平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23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省、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各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扣“打造五个强区、建设五个鼎城”的目标任务,加快财源建设,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措施,全力兜牢“三保”底线,全面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加强财政资源资金统筹,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鼎城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1.收入总计安排770715万元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17153万元,增加16085万元,增长8%。
①税务局148495万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按上年完成数增长8%安排145527万元,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按上年完成数增长8%安排2968万元。
②财政局68658万元,按上年完成数增长8%安排。
(2)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127133万元,主要包括:税收返还5965万元、“省管县”体制基数补助2442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53584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14210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1375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0430万元、部门下放基数补助4368万元、江北税收补助3600万元、农商行税收征管权调整补助1700万元等。
(3)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55000万元。
(4)上级专项补助收入100000万元。
(5)调入资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29321万元。
(6)上年结转收入142108万元。
2.支出总计安排770715万元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0081万元。
①地方可用财力安排支出355081万元。其中,工资性支出153898万元(包括基本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绩效奖金等),社会保障缴费22659万元,住房公积金11755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34222万元,部门及基层运转保障等公用支出29998万元,专项支出86891万元,非税收入拨款15658万元。
②专项转移支付列支155000万元。
③上级专项补助列支100000万元。
(2)上解支出18526万元。其中,体制上解319万元,专项上解18207万元(含出口退税上解32万元、中央借款和贡献款283万元、税务经费上划176万元、农业税价差上解423万元、部门上划191万元、体制改革上解省298万元、事权支出责任基数上解1766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责任上解3948万元、教育费附加上解119万元、检法经费基数上划2802万元、定额上解市124万元、石门桥代管上解市1870万元、常益长铁路线路上解2835万元、烟叶复烤公司税收上解455万元等)。
(3)预计结转下年支出142108万元。
2023年支出安排坚持“保工资、保基本运转、保基本民生、控一般、防风险、提绩效”的原则,重点对以下方面予以保障:
一是全力兜住“三保”底线。2023年基本支出安排252532万元,主要是安排人员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缴费、机关社保离退休费兜底和机关运转保障、村级运转保障等,全部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和保基本民生相关支出。行政村(农村社区)基本运转保障经费最低标准达到22万元、城市社区运转保障经费最低标准达到29万元。
二是关注稳定与发展。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城市维护建设资金3545万元、城乡环卫一体化资金3426万元,农林水及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533万元,积极支持城乡发展。尽最大能力安排政府债券付息、国外贷款还本付息、隐性债务还本付息和兑现PPP项目支出责任,防范债务风险。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1.收入总计安排123378万元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3500万元。其中,国土出让收入90000万元(安排土地出让成本45000万元,净收益45000万元)、其他国土出让收入20000万元、其他基金收入3500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上年结转收入9878万元。
2.支出总计安排123378万元
(1)上解支出175万元(国土出让收入定额上解90万元、专项债券发行费上解85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专项支出36787万元。
(3)政府性基金预算非税拨款2500万元。
(4)政府性基金预算列支土地成本45000万元。
(5)调出资金(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29038万元。
(6)预计结转下年9878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2023年,共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83万元,其中:江南新城公司82万元、阳明湖公司21万元、兴隆公司180万元。同时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全部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
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范围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2023年纳入省级统筹)。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3584万元,安排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8090万元,收支相抵,本年结余15494万元,加上上年结余91040万元(其中失业保险省级统筹上解结余4386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06534万元。
为确保完成2023年预算和财政工作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培源挖潜,逐步实现收入质与量的提升。一方面,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积极支持高新区、桥南工业园区和斗姆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发展,培优做强鼎城工业;合理引导消费,鼓励“鼎城人用鼎城造”;落实房产优惠和三产扶持政策,繁荣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坚守“真招商、招真商”底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涵养财源税源,培育增收潜力。另一方面,切实强化收入征管,发挥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作用,开展协税护税,做到抓小与堵漏并举,确保应收尽收。同时,要加快优质资产资源的处置变现,国土出让收入、砂石收入要争取实现最大化,极大限度地扩大收入规模,尽可能增加地方财力。
2.坚持尽力而为,坚决落实压减支出与保住“三保”。一方面,严控新增支出,除政策性增支、应急救灾和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增支项目外,一律不得追加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2023年继续对各预算单位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实行总额管理,超额停止支付;规范人员支出,严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超范围、超标准发放津贴补贴、奖金或工作补助;严禁各预算单位间平行拨款。另一方面,要兜牢“三保”底线。继续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和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有效保障人员工资、单位低限运转和落实基本民生政策。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对上级和区委、区政府部署的重点民生实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统筹一切资金资源加以保障。
3.科学协调统筹,扎实推进严管项目与极力争资。一方面,要严管各种项目支出。转变项目资金依赖区级财政安排的固有思维,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和专项债券支持,弥补项目资金需求缺口。严格管控政府投资项目,所有政府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未确定资金来源的项目不评审、不开工、不采购,非必要急需的一律不建,过度超前的一律不建。另一方面,要全力争资争项。争资争项工作继续与绩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争资争项奖励办法和招商引资奖励举措。鼓励各单位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结合上级最新政策及专项资金投入方向,精准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4.突出精细管理,全力抓好资金增效与债务管控。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整合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资金,缓解本级财政压力。强力清收库款往来,通过上级专项抵扣、区级专项抵扣、资产处置收入抵减、单位自筹资金归还等多种方式消化往来。加大存量资金和资产统筹力度,对当年的基本支出结余一律不结转,对超过一年的区级专项和两年的上级专项以及无需继续使用的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安排。二是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扎实开展“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落实绩效目标“两个全覆盖”,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三是强化财政职能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三公”经费等方面的管理,推进“预算一体化管理”升级,强化动态资金监管,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四是强化债务管控。继续坚持防化债工作月例会制度。科学编制偿债计划,落实“一债一策”,处置化解存量债务。开展降息减债工作,加强债务源头管控,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杜绝新增隐性债务和关注类债务。
同志们,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鼎城的加速推进之年,财政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锚定目标,勇毅前行,为全面落实“打造五个强区、建设五个鼎城”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