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镇德桥镇2023年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以来,镇德桥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基层党建工作为统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现将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发展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兴产业
一是争创“全市粮食生产先进镇”。落实市委副书记双季稻轮作(早专晚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万亩示范片,示范面积达1.112万亩,完成水稻目标产量。二是打赢抗旱保供“持久战”。先后投入140万元,架设电缆线2800余米、购置小型抗旱潜水泵400台套,开挖渠道920米、河道清淤疏浚2800米,全力保证人饮用水安全稳定。三是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海乘职业学校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建设已完成选址,镇德桥镇中心敬老院改扩建项目新增养老床位100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镇域治理争先创优,锚定目标聚合力
一是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乡镇”。排查辖区内5322栋自建房,拆除违章建筑7处;开展“两车”整治42次,设置道路减速带28处、交通警示牌156个,安装道路防护栏800米。二是创建“省级卫生乡镇”。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与执法大队等相关部门对学校食堂开展联合检查,按照“门前三包”责任制要求进行“牛皮藓”专项整治行动。三是获评“市级五佳乡镇”。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连续三季度位列全区考核第一方阵。新增垃圾中转站1座,放置中转桶15个,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清理淤泥及漂浮垃圾190余吨。四是获评“市级无上访乡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起,办结率达80%,处理12345热线35件,在鼎城区区长热线工作一期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五是获评“第一批全市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乡风文明持续改善,村民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同心坝村、刘家桥村获评“第一批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乡村振兴提质赋能,问需于民利长远
一是镇村面貌稳步提升。开展农户卫生评比,大力整治乱摆乱放、乱停乱靠、出店经营等不良行为,同心坝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民生兜底精准发力。“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全部完成;五类人群家庭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土地延包试点先行。全镇共计核实承包地面积3.44万亩,农户原有承包地稳定顺延率99.1%,先进经验获得国家、省市区等多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一是擦亮红色品牌。镇德桥镇中共踏水桥支部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常德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诞生地,依托镇党史陈列馆,实施“课堂+现场+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抓实党员干部教育。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扎实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推进村(居)民代表紧密联系服务群众,实现户户有人联、户户情况清。严把党员“入口关”,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三是抓实党风党纪。围绕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推进情况强化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充分利用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和党内监督报告的成果融入日常监督,始终保持反腐败“零容忍”态度不变、压倒性力量常在。
(二)聚焦农业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和“五大振兴”发展任务,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粮食生产夯实基础。坚持以“压单扩双”、严禁耕地抛荒、杜绝耕地“非农化”、控制耕地“非粮化”为抓手,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24年预计完成早稻面积2.35万亩,一季稻面积0.2万亩,晚稻面积2.5万亩,争取早稻亩产550公斤,中稻亩产700公斤,晚稻亩产在560公斤以上。二是以工代赈实现突破。通过育秧工厂连通刘家桥村与同心坝村产业链条,吸纳易地搬迁户、农村低收入户、监测户、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就地就业。依托万亩良田的辐射作用,扩充产业品类,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项目,借助吉首大学先进农业科技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三是农旅融合打造特色。利用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红色精品路线,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有机融合,发挥村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统筹整合资金项目,丰富“红色+”模式,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兴文”。
(三)加快民生改善,持续提高治理能力
一是加强民生领域建设。组建工作专班,定岗定点定人,继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对全镇厕所再确认,确保问题厕所全部整改完毕;开展“311”就业服务,用好7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继续为全镇“两有”脱贫户发放生产资料,组织脱贫户集中培训1次以上并开展上门指导,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二是扛牢安全生产责任。定期对辖区内非经营性自建房进行拉网式入户排查,并对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性场所开展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区、乡镇两级政府“打非”主体责任,持续深入开展隐患清零行动。三是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组织村干部、驻村辅警、党员志愿者下沉一线,对在册重点信访人员13人建立“一人一档”,随时了解更新其动态,确保实现管控率100%。深入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为社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