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医疗保障局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医保局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鼎城区医疗保障局稳步推进基金监管、经办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全区医疗保障工作运行平稳。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三条主线”,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1. 聚焦参保扩面,确保应保尽保。2024年鼎城区居民医保参保589482人,职工医保参保45944人(在职退休比为1.38:1),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35426人,连续4年(2021-2024)实现基本医保常住人口参保率在95%以上,2025年度全市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会议在鼎城召开,鼎城区就参保缴费工作作典型发言。
2. 聚焦以收定支,确保平稳运行。2024年,我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62317万元,支出60272万元,当期结余2045万元;职工医保统筹和大病保险基金收入15844万元,支出12962万元,当期结余2882万元。居民医保滚存结余可支撑月份约2个月,职工医保滚存结余可支撑月份约6个月。
3. 聚焦综合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一是智能审核,强化协议管理。对辖区内协议管理的225家定点医药机构疑点数据1.65万条进行处理,扣回违规金额21.06万元。二是聚焦重点,开展专项行动。在稽查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了“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对定点医药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查快处。全年下发稽查通报10期、协议处理决定书2期、办理行政处罚2件,处理处罚定点医药机构91家、暂停协议10家、解除协议1家,处理处罚310.76万元,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卫健部门移送线索7条。三是动态管理,严格机构准入。全年根据专家现场考核结果准入了医药机构8家、增加了医保服务项目的定点医药机构38家;同时,综合定点医药机构考评结果终止了3家医药机构的协议。
(二)落实“三重保障”,提高参保群众获得感
1. 医保待遇保障范围更广。截至目前,医保统筹基金保障111万人次(居民90.42万人次、职工20.58万人次),家庭共济和个人账户保障61.17万人次(居民家庭共济4546人次,职工个人账户60.72万人次);大病保险基金保障10036人次(居民9116人次、职工920人次);居民医保参保资助26062人次、742.73万元,住院救助11408人次、1442.01万元,门诊救助1028人次、139.21万元。
2. 提高参保患者报销比例。参保患者区内实际住院报销比例在全市排名靠前。其中,困难人员区内实际住院报销比例达84.75%,居民住院报销达基本医疗封顶线15万元的22人、住院报销达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封顶线55万元的1人。同时,为落实医保领域生育支持政策措施,自10月1日起,常德市将部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截至目前,全区共计99人享受待遇、报销14.29万元。
3. 降低参保患者医疗费用。常态化落实集采政策,国家省市医药集采产品已全覆盖全区29家公立医疗机构,所采购国家前9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平均降价53%,各批次集采任务均超额完成,采购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总额的20%以上,减轻群众就医购药负担。
(三)优化“三项服务”,提升参保群众幸福度
1. 优化经办大厅服务。力推业务骨干上前台,实现“一岗多能”配优队伍;将10个专项办事窗口优化整合为6个综合业务窗口,变“多窗”为“一窗”,重新设置了业务咨询办理电话,实现“一号转接”“一号通办”“一窗多用”;精简办理材料9项,实现了“一部手册”规范操作。12月10日,患者家属曾专门置信省长信箱,为经办人员细致、耐心、专业的服务点赞。
2. 优化智慧医保服务。一是线上办理更加智能。全年线上办理参保业务2.01万件,较上年同期增长55%。二是持码就医报销更加普及。全区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达86%以上,结算率保持在53%以上。三是部门联办更加高效。实现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就医一件事”线上、线下全流程办理,全年共办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参保登记33例。
3. 优化异地就医服务。开通了本地协议医药机构省内、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业务196家,进一步扩大异地结算覆盖面;异地就医登记成功备案3416人次,联网直接结算率达90%以上,异地就医更加便捷。
(四)推进“三医联动”,促进医卫医保医药协同发展
全区定点医院全部纳入DIP支付范围,有力激发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2024年较2023年全区住院人次减少4%,次均费用降低1.4%。同时,2024年医保部门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实行居民医保普通门诊打包支付,按照“结余合理留用,超支不补”的方式进行结算,为区内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全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夯实基础。
二、2025年工作打算
(一)持续加强医保基金综合监管
1. 应保尽保,进一步参保扩面。实现2025年度全区基本医保常住人口参保率达95%。
2. 以收定支,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严格基金全流程管理,坚决防范医保基金当期赤字,力争累计结余可支付6个月,预警等级达到三级。
3. 守正创新,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一是创新案件办理模式。2025年建立案件主办人牵头负责制,压实办案人员工作责任,锻炼和培养行政执法人员办案能力,提升整体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完善社会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医保社会监督员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员了解、收集和反应社会各界对医疗保障工作的意见建议;巩固医保信用管理应用成果,依托医保信息平台智能监管子系统,实施信用评价,推动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信用在提升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提高基金监管效能。三是推进全覆盖检查。按照网格化要求,结合自查自纠、智能审核、日常检查、飞行检查等多种方式,持续做好对辖区内定点医药机构全覆盖现场检查工作;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聚焦监管重点,分类打击,严肃查处,持续巩固基金监管高压态势。
(二)持续发挥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功能
1. 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政策宣传,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门诊慢特病等各项待遇政策实施。持续提高统筹区内参保群体住院实际报销比例,逐步扩大医疗救助第三类对象的覆盖面。
2. 落实上级药品耗材集采政策。建立和完善对定点医药机构涉及集采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压实公立医疗机构落实集采政策的主体责任,加大对采集领域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强化医药机构药品追溯码的应用,坚决做到无码不结算。
3. 持续推进经办服务提质增效。以练兵比武、业务培训为抓手,加强和改进窗口行风建设,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高“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水平,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依托数字赋能,稳步提高医保电子凭证的激活率和结算率,拓展医保移动支付医药机构数量和范围,便捷群众持“码”就医购药,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加快“双通道”、门诊慢特病申请专家线上评审进度,提高网上办理覆盖面。
(三)持续做好医保重点领域改革
1.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做实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居民普通门诊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积极配合卫健部门向市级部门申报紧密型医共体资格,在考核达标后,共同研究确定我区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方式,促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2.探索开展长期护理险领域改革。向省、市医保部门争取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
3.落实好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持续完善协议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指导和监管,确保政策有效落实落细,减轻参保群众在辅助生殖诊疗方面的费用负担,全面落实医保领域生育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