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计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1.始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是大宗农产品喜获丰收。水稻种植面积148.22万亩,总产65.54万吨;油料生产面积67.42 万亩,总产9.04万吨。其中油菜夏收面积65.42 万亩,总产8.71万吨。全区双季稻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粮油生产工作位居全市前列。蔬菜播种面积36.4万亩,总产量102万吨以上。发展生猪129.28万头,出栏83.03万头。水产品起水总量预计72518吨。二是扛牢压实“党政同责”。实施粮食生产党政领导办点示范“1511”工程,由区委书记、区长带头领办万亩示范片,区委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和农业农村局局长领办5千亩示范片,20名区级领导和40名乡镇党政负责人领办千亩示范片。三是示范引领创新突破。深入推动“三级联片”“四级办点”示范,扎实开展“七个到户”,谢家铺镇粮食万亩示范片成为由晓明书记领办的省级粮食示范片,谢家铺万亩粮食生产综合示范片双季稻单产1203.7公斤,比上年增产4.46%。习近平总书记3月19日在谢家铺镇示范片核心区视察指导时,对示范片粮食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
2.坚决守牢“三农”工作底线。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创新实施“三奖两扶”激励措施,全年发放产粮大县等奖励资金6000多万元。全面落实价格、补贴、保险等保障政策,2024年共发放各类种粮补贴资金1.7亿元以上,水稻承保面积90%左右,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84亿元。二是守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抓好监测帮扶。全区共有一般脱贫户14423户、41930人,其中脱贫户12610户、37817人,监测户1813户、4113人,全部纳入动态监测。抓好就业帮扶。创新“六个一”工作举措(搭建一座桥梁、建好一个驿站,用活一套机制,培训一项技能,瞄准一块重点,落实一系列政策),全方位破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就业难题,户均就业率83.87%,务工人口达19756人。抓好产业帮扶。全区落实产业帮扶项目30个,产业奖补“两有”脱贫户6907户、监测户656户。三是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开展区、乡、基地三级联动农产品质量监测,对全区农产品开展定量检测1273批次,合格率99.76%,开展快速检测41248批次,合格率100%,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持续开展五大执法护农行动,全年共开展农业执法检查180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和门店260余家次,核实处置投诉20余起,立案42件,入库罚没收入12.7万元。四是守牢农业安全生产底线。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建立水稻、油菜等病虫害监测点9个,水稻、油菜病虫害防治面积累计达961.35万亩,挽回水稻损失100799吨、油菜损失24339吨。开展农用机械、沼气安全管理等专项整治行动,报废、拆解变型拖拉机25台,完成沼气池功能改造119处、安全填埋117处,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3.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实现利润7.58亿元,同比增长5.6%、6.2%。一是培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作用,突出抓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投资590万元建立农产品展示展销和电商中心,助力粮、油、果、蔬、养等“一主四辅”优势产业农产品销售180.63万元。二是引导产业聚集。成功申报2024年度鼎城区“洞庭香米”特色产业集群项目790万元,对源宏、金健等龙头企业以及农事服务中心等经营主体进行奖补支持,进一步提升常德香米产出能力与品质保障。三是强化龙头带动。推荐乐享农牧等3家企业、邦藤农业等7家企业分别申报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花溪湾生态农旅、稻作源民俗申报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稻作源民俗文化村获全国“打乡村造消费新场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典型推介。四是突出品牌建设。先后组织源宏食品、亿泽生态农业等企业参加“湘品入湾”粤港澳大湾区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品牌推介会、第十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第二十五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增强了鼎城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年内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创建3个、区级美丽乡村10个,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7个、市级美丽乡村28个,区级美丽乡村97个。二是推进幸福屋场示范。累计建成幸福屋场326个,积极引导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庄。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100%,无害化处理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1%。新(改)建农村户厕533座、公厕35座,累计改(新)建农村户厕44767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牵头组织工信、电力、文广等部门开展电力、通信、广电杆线的整治,谢家铺镇、草坪镇、黄土店镇被纳入全省试点单位。四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在石公桥镇北河建立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5个。五是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目前已完成创建投资19.09亿元,占投资计划(40.88亿元)的46.7%。今年6月,成功争取5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落地鼎城。
5.全面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一是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77.04万亩,覆盖率97.6%。2024年全区绿肥翻压面积10.4万亩,投入绿肥奖补等项目资金360.7万元,绿肥种植示范5.9万亩,耕地地力有效提升。撂荒耕地问题图斑119个、362.46亩全部恢复耕种。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跨年度)7.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24年度4.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开工,项目总投入11769万元。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01万亩,占比86.96%。三是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构建了“农业农村局+乡镇农科站+农事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农技服务体系,组织农技人员、水稻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技术培训30 场次2150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33户,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推广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等8个。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强区目标,聚焦“两个底线”“三个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守住耕地红线,有序治理耕地抛荒,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能“双增加”;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作用,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强镇,做大培强河洲甲鱼、中晟农牧、弘富源蔬菜等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着力抓好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统筹抓好3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确保2025年完成创建任务,接受国家验收授牌;全力抓好示范创建,以打造粮食生产“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示范片为目标,以完善“三个现代化体系”(生产、经营、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事服务中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好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建设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