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桥回维乡
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于2015年12月与原丁家港乡合并,距市区17公里。东与斗姆湖办事处接壤,紧邻桃花源机场,西与桃源县漳江街道毗邻,南抵草坪镇,北与沅江相接,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回、维、土家、苗等16个少数民族,全乡少数民族9300多人。山林面积64000亩,耕地面积60110亩,其中水田49750亩;油茶面积58200亩,属典型的一分山水一分田丘陵地带。
【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稳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许家桥回维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高品质油茶产业,种植面积达5.8万亩,油茶新造和低改突破0.5万亩,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走工商业协同发展道路,先后有南方海绵厂、阳光乳业、牛牛米业、天鹏搅拌厂、鑫鹏搅拌厂、天顺搅拌厂、鑫蓝搅拌厂等规模企业落户许家桥,商贸业日趋兴旺,个体工商户达1200多家,乡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2%。
【基础设施】全乡所有村(居)完成“雪亮工程”高清监控视频安装,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了许家冲、英雄自来水厂输水管网建设,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清凉、广成、牌楼路灯安装做到了全村覆盖;全乡共完成道路硬化200多公里;教育、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两所卫生院得到了提质改造;丁家港中学和中心小学进行了达标建设。2017年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9个改建6个,并于当年11月竣工运行使用。建设垃圾转运点4处,垃圾压缩转运站1处,解决了全乡多个村(社)垃圾处理的难题。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乡四条5000米以上渠系全按照河长制的方案要求进行清障、管控、修复、保洁,确保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以及水生态修复。除此之外,乡政府还拿出3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各类水毁工程及设施修复。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全乡实现了稳产高产。
【名胜古迹】天子岗又名添嗣岗,位于许家桥回维乡原双堰村一带。是宋时鼎澧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武陵县志》载:“(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二月,鼎州民钟相......自称楚王”、“改元天载,陷澧州,杀守臣王宗权”。钟相系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武陵人。他利用巫教组织农民,以武陵县唐封乡水连村(今斗姆湖葛麻山一带)为根据地,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占鼎州、澧州、潭州、岳州等七州十九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声威远播,朝廷惊恐。钟相被推为楚王,后为孔彦舟所败,其部由杨幺领导继续斗争。为纪念钟相起义登基,人们将添嗣岗称为天子岗。该山岗南北走向,呈扇子形。前宽后窄,长约600米。岗面开阔,东北面与斗姆湖平川相连,西南面与葛麻山沟壑相属,可进可退,能攻能守,堪称兵家要塞。清末建有添嗣仙寺,寺前宝塔屹立,四周古木参天,碧流环绕。远看天子岗似卧龙盘踞,威风凛凛,常有游客慕名而至。
【民俗文化】相传在明代,境内有一条河阻碍了人们的出行,有一户姓许的人家为了方便过往的商客路人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桥,许架桥由此而得名,因架与家音似,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逐渐演变成了许家桥。春秋时属楚地,唐代时属朗州,明代属武陵,1984年之前隶属金刚人民社区,1984年1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乡,是鼎城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