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人民政府2021年决算公开
2021年财政总决算报表分析说明
2021年,面临疫情和减税降费的压力,鼎城区财政经济形势异常艰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紧紧围绕上级工作要求和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坚决落实过“紧日子”各项措施,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多措并举狠抓财政监管,科学合理防控债务风险,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基本平稳。
一、全区基本情况和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
鼎城区辖18个乡镇,4个农林场,4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2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万亩,总人口69万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在职人员12512人,纳入本次报表编制范围的独立核算机构133个。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9亿元,同比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501元,同比增长8.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同比增长10.8%。
二、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情况:2021年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78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1.5%,比上年增加13571万元,增长8.3%。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7084万元,比上年减少84056万元,下降12.9%。其中乡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331万元,占总支出的8.9%。乡镇大部分上级专项在决算中归口到专项资金的主管单位填列,没有填列在乡镇决算里面。
一般公共预算平衡情况: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789万元,加税收返还收入10102万元,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55497万元,加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01805万元,加债券转贷收入62299万元,加上年结余28067万元,加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64726万元,加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3026万元,总计74331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7084万元,加上解支出11832万元,加债券还本支出46099万元,加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286万元,支出总计64330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转结余100010万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2021年全区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56236万元,比上年减少57444万元,下降26.9%。基金预算支出173624万元,比上年减少10517万元,下降5.7%。
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6236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4137万元,加上年结余收入2373万元,加债务转贷收入86800万元,总计249546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3624万元,上解支出162万元,政府性基金调出63423万元,总计237209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转结余12337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2021年全区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303万元,比上年增加970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万,比上年增加9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平衡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303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7万元,加上年结余收入9万元,总计134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1303万元。总计1312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转结余37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三、财政收支结构分析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结构分析
1、分收入级次 单位:万元
项目 | 本年完成 | 上年同期 | 同比(+-)额 | 同比(+-)%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277445 | 276730 | 715 | 0.3 |
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177789 | 164218 | 13571 | 8.3 |
上划省级收入 | 18488 | 22663 | -4175 | -18.4 |
上划中央收入 | 81168 | 89849 | -8681 | -9.7 |
2、分征收部门 单位:万元
项目 | 本年完成 | 上年同期 | 同比(+-)额 | 同比(+-)%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277445 | 276730 | 715 | 0.3 |
其中:税务 | 229453 | 235089 | -5636 | -2.4 |
财政 | 47992 | 41641 | 6351 | 15.3 |
(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分析
1、分收入科目 单位:万元
科目编码 | 科目名称 | 本年完成 | 上年同期 | 同比(+-)额 | 同比(+-)%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177789 | 164218 | 13571 | 8.3 | |
101 | 税收收入 | 124671 | 116776 | 7895 | 6.8 |
10101 | 增值税 | 39689 | 41740 | -2051 | -4.9 |
1010104 | 改征增值税 | 16813 | -16813 | -100.0 | |
10103 | 营业税 | ||||
10104 | 企业所得税 | 11482 | 13373 | -1891 | -14.1 |
10106 | 个人所得税 | 3173 | 2547 | 626 | 24.6 |
10107 | 资源税 | 419 | 477 | -58 | -12.2 |
10109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6075 | 6765 | -690 | -10.2 |
10110 | 房产税 | 6204 | 4839 | 1365 | 28.2 |
10111 | 印花税 | 4244 | 2015 | 2229 | 110.6 |
10112 | 城镇土地使用税 | 4687 | 3926 | 761 | 19.4 |
10113 | 土地增值税 | 15046 | 12205 | 2841 | 23.3 |
10114 | 车船税 | 1229 | 1241 | -12 | -1.0 |
10118 | 耕地占用税 | 4640 | 4293 | 347 | 8.1 |
10119 | 契税 | 27688 | 23146 | 4542 | 19.6 |
10121 | 环境保护税 | 95 | 164 | -69 | -42.1 |
10199 | 其他税收 | 45 | -45 | -100.0 | |
103 | 非税收入 | 53118 | 47442 | 5676 | 12.0 |
10302 | 专项收入 | 7919 | 8454 | -535 | -6.3 |
1030203 | 教育附加收入 | 5126 | 5801 | -675 | -11.6 |
10304 |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 9429 | 10908 | -1479 | -13.6 |
10305 | 罚没收入 | 11877 | 7503 | 4374 | 58.3 |
10307 |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 21646 | 20577 | 1069 | 5.2 |
10308 | 捐赠收入 | 956 | 956 | 100 | |
10399 | 其他收入 | 1291 | 1291 | 100 |
2、分征收部门 单位:万元
项目 | 本年完成 | 上年同期 | 同比(+-)额 | 同比(+-)%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177789 | 164218 | 13571 | 8.3 |
一、税务 | 129797 | 122577 | 7220 | 5.9 |
增值税 | 39689 | 41740 | -2051 | -4.9 |
企业所得税 | 11482 | 13373 | -1891 | -14.1 |
个人所得税 | 3173 | 2547 | 626 | 24.6 |
资源税 | 419 | 477 | -58 | -12.2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6075 | 6765 | -690 | -10.2 |
房产税 | 6204 | 4839 | 1365 | 28.2 |
印花税 | 4244 | 2015 | 2229 | 110.6 |
城镇土地使用税 | 4687 | 3926 | 761 | 19.4 |
土地增值税 | 15046 | 12205 | 2841 | 23.3 |
车船税 | 1229 | 1241 | -12 | -1.0 |
耕地占用税 | 4640 | 4293 | 347 | 8.1 |
契税 | 27688 | 23146 | 4542 | 19.6 |
环境保护税 | 95 | 146 | -51 | -34.9 |
营业税 | ||||
其他税收 | 45 | -45 | -100 | |
教育费附加 | 5126 | 5801 | -675 | -11.6 |
二、财政 | 47992 | 41641 | 6351 | 15.3 |
(三)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分析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67084万元,比上年减少84056万元,下降12.9%。具体明细如下表: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 本年完成 | 占全年支出的% | 上年同期 | 同比(+-)额 | 同比(+-)%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567084 | 100.0 | 651140 | -84056 | -12.9 |
一般公共服务 | 59427 | 9.1 | 77895 | -18468 | -23.7 |
国防 | 2460 | 0.4 | 949 | 1511 | 159.2 |
公共安全 | 19911 | 3.1 | 27480 | -7569 | -27.5 |
教育 | 87927 | 13.5 | 100717 | -12790 | -12.7 |
科学技术 | 15174 | 2.3 | 9760 | 5414 | 55.5 |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 | 4844 | 0.7 | 5702 | -858 | -15.0 |
社会保障和就业 | 81029 | 12.3 | 86307 | -5278 | -6.1 |
卫生健康 | 71785 | 11.0 | 69608 | 2177 | 3.1 |
节能环保 | 8892 | 1.4 | 15085 | -6193 | -41.1 |
城乡社区 | 32456 | 5.0 | 60420 | -27964 | -46.3 |
农林水 | 94708 | 14.5 | 124785 | -30077 | -24.1 |
交通运输 | 12403 | 1.9 | 20850 | -8447 | -40.5 |
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 | 25089 | 3.9 | 7227 | 17862 | 247.2 |
商业服务业等 | 3471 | 0.5 | 2666 | 805 | 30.2 |
金融 | 214 | 0.0 | 388 | -174 | -44.8 |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 | 23085 | 3.5 | 4544 | 18541 | 408.0 |
住房保障 | 7367 | 1.1 | 13713 | -6346 | -46.3 |
粮油物资储备 | 592 | 0.1 | 3561 | -2969 | -83.4 |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 | 2859 | 0.4 | 2434 | 425 | 17.5 |
债务付息 | 10212 | 1.6 | 9294 | 918 | 9.9 |
其他 | 3179 | 0.5 | 7755 | -4576 | -59.0 |
(四)基金预算收支结构分析
2021年全区基金预算收入156236万元,其中污水处理费收入1251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1485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3500万元。基金预算支出173624万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49万元,城乡社区支出77361万元,债务付息支出5737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29万元,其他支出87835万元。
四、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1.千方百计抓收入,稳住收入适度增长。一方面,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推进财源建设,大力培育骨干税源企业,促进重点产业税收提升。推进综合治税,狠抓协税护税,避免税收流失。另一方面,强化征收部门责任,政府强力调度,统筹抓好资产资源盘活;加强非税收入稽查,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2021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6%,保持了适度增长。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年争取项目资金19.6亿元、专项债券8.68亿元、一般债券1.62亿元,有效缓解了发展的压力和收支平衡的矛盾。
2.尽力而为保运转,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坚决落实过“紧日子”各项措施,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性支出,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兜牢“三保”底线。2021年,全区共拨付保工资资金19.71亿元、保运转资金1.43亿元,确保人员工资待遇及时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拨付保基本民生资金20.89亿元,全力保障抗疫、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生态保护、教育文化等基本民生支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4%。
3.量力而行促发展,产业发展稳中有进。科学筹集资金,用好用活财政政策和加强资金扶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设立工业发展、“三产”发展引导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快补齐产业链,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和上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共为100多家企业申报专项资金近2亿元。安排城维资金5000万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拨付资金3250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统筹整合资金7.2亿元,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等。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4000万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发展。
4.多措并举强监管,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关于加强财政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的二十条实施意见》,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一是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如期完成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上线运行,预算支出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全区2022年部门预算均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编制。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行财审联动。拓展绩效目标管理覆盖面,审核绩效目标401个,监控专项资金11.87亿元,覆盖率达100%。首次对PPP项目进行了重点绩效评价,对2018-2020年的8个政府专项债券进行了绩效评价,资金额度10.15亿元,绩效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是强化财政职能监管。加快直达资金拨付进度,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督”工作,加强涉农资金和财务收支监督检查,对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和“公务卡”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查处相关问题。进一步规范财政评审行为,全年完成各类评审项目399个,送审金额14.29亿元,审减金额1.95亿元,综合审减率达13.65%。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实施政府采购项目781项,完成政府采购预算资金2.6亿元。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开展资产清理巡察,及时整改资产管理问题。
5.严守底线防风险,债务管控综合施策。坚持防化债工作月例会制度,积极配合平台公司与金融机构对接,推进隐性债务 “六个一批”工作,缓释债务风险。加强债务监控预警,同时对于新增经营性债务,及时进行债务标识,严控债务率。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加快推进市场化转型。加大债券资金申报力度和加强债券资金管理,科学安排使用和抓好后续监管,精准安排对接项目,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了平台公司资金不断链,不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事件和舆情事件。
五、存在的问题和2021年财政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减税降费力度的加大,财政收入短收风险大。二是由于刚性支出连年增长,债务还本付息需求较大。加之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等非常规性政策退出,区财政收支平衡十分困难。三是我区债务规模总额较大,综合债务率水平较高,债务形势日趋严峻。这些问题,都有待逐步加以克服和解决。 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为此,2022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各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推进财源建设,严格落实过“紧日子”各项措施,全力兜牢“三保”底线,实施“预算改革年”行动,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债务风险防控,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1.全力抓收入稳增长。一方面,全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税收贡献与支持力度挂钩机制,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积极支持园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涵养财源税源,为收入增长提供源动力。另一方面,强化收入征管,除强化征收部门责任、加强收入调度外,要大力推进综合治税,发挥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作用,开展协税护税,做到抓小、堵漏与增收并举,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认真研判国家和上级扶持政策,继续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力争全年争取上级资金和专项债券超过40亿元,缓解财政压力。
2.强力控支出保重点。一是严控各项支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各项举措,对单位运转经费实行总额控制,剔除一次性因素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总额在上年实际执行数的基础上压减10% 。各单位增加工作任务不另安排工作经费。规范人员待遇发放,禁止超标准、超范围。二是保障重点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原则安排支出,按照上级考核要求落实乡镇(街道)、村(居)组织和城市社区的基本运转保障经费,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环保治理、风险防控等重点支出。科学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强化民生保障力度。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对区委、区政府部署的重点民生实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编制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统筹一切可以统筹的资源加以保障。
3.努力强管理提绩效。一是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能力。加强“四大预算”统筹使用的同时,加大对特许经营权、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等收入预算管理的力度,统筹抓好土地收益、国有资产处置、砂石开采等,将收入转化为财力。进一步推进专项资金深度整合,把实施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力争全年整合区本级资金3-5亿元,集中投入,发挥合力。加强国库往来清理力度,坚决收回往来欠款。扩大存量资金清理范围,对当年安排的基本支出年终结余一律不结转下年,对超过一年的区级专项和超过两年的上级专项以及无须继续使用的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使用。二是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重点项目的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探索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为预算编制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强化财政职能监管。加强财政监管信息化建设,对财政监督检查、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资监督、“三公”经费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好监管职能作用,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4.着力控债务防风险。继续完善债务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债务预警监控,杜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和关注类债务,杜绝非法融资。严格管控政府投资项目,无资金来源的项目坚决不评审、不开工。积极稳妥化解债务,按照“控制新增、化解存量、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原则,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用于化解隐性债务。大力推进隐性债务的“六个一批”工作,努力缓释债务风险。建立专项债券的项目库并完善申报机制,科学安排使用债券资金,有效平衡发展与债务关系,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做大做强平台公司。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融资行为,确保平台公司资金不断链,不发生债务违约的风险事件和舆情事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