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常德市鼎城区气象局关于《鼎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23-11-08 15:19 信息来源:​鼎城区气象局
字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鼎城气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22〕22号)及《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施细则>的通知》(常政发〔2023〕11号)等相关规定,我单位起草了《鼎城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1月8日至2023年11月16日,在此期间,公众可通过书面方式将意见送至鼎城区气象局,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邮箱dc07367811137@163.com。 

联系人:武孟祥   联系电话:13657365683

电子邮箱:dc07367811137@163.com。

联系地址:常德市武陵区吉生路2号

附件:《鼎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鼎城区气象局

2023年11月8日

附件

鼎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鼎城气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22〕22号)及《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施细则>的通知》(常政发〔2023〕1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面向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面向人民生产生活,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努力构建科技先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鼎城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为民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系统集约。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存在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江永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组织管理水平,做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坚持项目带动。树立项目建设带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坚持重点突破,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当前气象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实现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设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长期规划凝练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突出科技驱动,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注重多领域创新研究交叉,加强多主体协同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总体目标

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以“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定制化服务”的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气象+旅游”全域服务模式为特色,着力提升观测系统建设和运行保障能力、气象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综合保障农业、交通、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到2025年,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全区乡镇和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全覆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村(社区)入户,气象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气象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市先进行列,形成一批具有鼎城特色的气象成果。

到2035 年,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更加深入,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推进精密监测,完善气象监测网络。一是科学编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气象站网布局。二是推进自动气象站升级迭代,完成全区3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并配备一套便携式移动自动气象站,实现每个乡镇、重点区域有一个自动气象站,实现全区10km×10km网格自动气象站全覆盖,消除地面气象监测盲区。三是推动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围绕农业、交通、生态等服务需求,建设一批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建成一批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站点,维护好现有的交通气象观测站。完成遥感卫星接收系统、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建设。四是规范社会气象观测,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符合气象行业标准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五是推动气象监测设备备件纳入县级防汛救灾储备目录,确保全区各类气象监测实施稳定运行。 (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城区水文局、区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鼎城分局)

2.推动精准预报,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强化大数据应用,发展关键天气预报本地精细化订正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小河流洪水、森林火灾、干旱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预报时空精准能力实现大幅提升。2035年前逐步形成“4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即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3.强化精细服务,提升服务水平。2025年底前建立健全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完善需求响应和主动供给策略,探索运用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积极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应急、交通、旅游、重大活动、公众民生等多场景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气象高质量发展与智慧鼎城建设实现无缝对接,节源整合,充分实现便利、智能、共享、拓展等目标。2035年前构建基于气象服务大数据,逐步实现智能化产品制作、融媒体发布和智慧化气象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大数据中心)

4.强化科技创新和信息支撑。突出需求导向,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气象灾害防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将气象科技重点研发需求纳入全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专家工作站等)予以重点支持。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加强气象科技规范管理,提升气象科研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完善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公安局、区大数据中心)

5.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气象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业务骨干等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气象为农服务、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等方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气象局从事基层气象工作。(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人社局、区总工会)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6.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强化“631”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完善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主要涉灾部门日常会商研判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业、停课、停运的依法依规触发机制。推进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个人与企业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活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编制并定期更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应急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自然资源局)

7.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和乡镇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推进气象信息员与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山塘水库看护员等队伍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文旅研学基地等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水利局、区自然资源局)

8.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快推进各涉灾部门预警信息对接,实现运行稳定、快速发布。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实现与新闻媒体、“村村响”应急广播体系、通信运营企业等有机联动。持续做好“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的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2025年底前实现暴雨、暴雪、大风等高级别预警信息1小时覆盖全网、10分钟覆盖全区各级应急责任人。全面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终端在各乡镇、村(社区)和防汛重点单位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9.完善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按照相关规划适当加密城镇气象观测站点,加强暴雨、雷电、大风、道路结冰、低能见度等高影响天气实时监测和精细化预报。推动气象信息接入大数据,助力智慧鼎城建设。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振兴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投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应急管理局)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10.提高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完善农业、气象合作联动机制,推广应用“天帮忙”APP,形成农业气象服务新格局。加强农业气象风险监测预报与评估,强化鼎城特色农业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品牌宣传,助力我区特色农业发展。(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11.提升旅游气象保障能力。加强旅游气象监测设施和旅游天气预报能力建设,建设全域旅游天气专业服务平台,开展重点景区的专项旅游指数预报服务,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县域旅游天气信息主动推送和便捷获取,实现暴雨、暴雪、大风、道路结冰、低能见度等灾害性天气向县旅游主管部门、相关景区景点主动预警,为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卫健局)

12.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2025年底前重点发展气象+生态、气象+交通、气象+电力、气象+旅游等能力建设,深度融入,协调发展。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统一、高效、便捷、智慧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分灾种、分领域、分地域、分时段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鼎城分局)

13.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增强社会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2025年底前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数字生活,面向健康生活、户外运动和全民健身,2035年前建立基于位置、需求和影响的移动交互的伴随式、感知气象服务供给。(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1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鼎城区“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监测设施和评估能力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提供气象支撑。巩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创建,扩大品牌规模和影响力,共同把鼎城好山好水好气候转化成发展优势。2025年底前重点提升大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的预见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提高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区林业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鼎城分局)

15.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统筹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设置,根据农业产品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调整现有标准化炮点、增加2个标准化作业点,人工影响天气实现覆盖50%以上作业需求区。探索引进高效新型作业装备,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在增雨抗旱、生态修复、森林防灭火、“蓝天保卫战”等方面的作业力度,提高云水资源监测和作业效果评估能力。强化安全联合监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安防体系和作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林业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鼎城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健全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对本方案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评估,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二)加强法治建设。大力推进《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宣传贯彻与实施,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

 (三)强化财政保障。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气象装备升级迭代、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等的投入。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区域气象站建设及运行维护、本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地方气象机构等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经费。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落实区气象部门机关事业工作人员绩效奖励经费及其他地方津贴补贴,列入区财政预算保障。

(四)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先行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完善观测系统保障、预报预警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研究型和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选送业务人员参加省级和市级创新团队,选派骨干人才前往上级部门交流,不断改善人才和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地方人才工程人选的培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